相关媒体报道

“磁场”中的领跑者——记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都有为

发布于:2007-03-15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一身极其朴素的衣着,总无法让人将他同物理界知名教授联系起来;一副硕大而厚重的眼镜,总透露出科学的智慧。16年前,一辆凭票购买的“兰岭”牌自行车成为他心爱的代步工具,而今,当年的名牌自行车虽因岁月的磨洗显得破旧不堪,车的主人却在科研的“磁场”中声名鹊起,成为当今南大“纳米磁性材料研究”团队的领军人物。他就是今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69岁的物理系教授都有为。 救活一企业   都有为读中学时理科成绩就不错,而投身科研的理想则萌芽于南京大学。1953年,他凭着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以第一志愿考进南大物理系。步入南大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众多知名学者的指点和教诲让都有为如沐春风,尤其是南大磁学组的倡始人、都有为大学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鲍家善教授,更是将都有为带入磁学这一科学殿堂的引路人。   1979年起,都有为既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又努力想在科研上干出点名堂。那时他在北大楼的地下室有一间实验室,但里面除了一台简易的高温炉外空无一物,也没有经费买设备。面对这一穷二白的局面,都有为和另一位年轻教师经过合计后便当起了“破烂王”,专门到化学系的走廊上捡拾别人丢弃的瓶瓶罐罐,拿回实验室用化学的方法制备磁性颗粒样品。在做样品的过程中,都有为等二人都是自己制备、自己测量,只要实验需要,加班熬夜都是家常便饭。实验室冬冷夏热,黄梅天里甚至要穿短统雨靴进去工作。那几年间,都有为每年都有2篇论文在当时国内物理界最高水平的杂志《物理学报》上发表。   天道酬勤,都有为得到原国家教委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后,有了立锥之地。不久,都有为又因为救活浙江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而名声大噪。1982年,一直生产扬声器和微电机使用的永磁铁氧体产品的浙江诸暨磁性材料厂,因为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大量积压和报废,企业陷入倒闭边缘。一次,厂方偶然看到南大物理系副教授都有为撰写的两篇文章,深受启发。于是,派人专程赶往南大聘请他担任厂方的技术顾问。从当年9月首次来到浙江诸暨厂以后,都有为在不影响校内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先后7次前往该厂讲学、辅导技术骨干、回答职工提出的问题。都有为还帮助他们成立了攻关小组,把“提高钡铁氧体磁能积研究”作为突破口,把改造陈旧设备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并利用学校磁学实验室为他们测试了试验样品。1983年12月,该厂通过了磁能积研究课题的技术鉴定。自此,浙江诸暨厂因为产品质量的提高而重新打开销路,半年盈利27万元,并有7种产品出口。凭借这一成果,都有为荣获了198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异国展才干   “我很幸运,从小到大,不同阶段的老师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的成长之路。”文革后,都有为的研究工作得到冯端院士的青睐与支持,在冯先生的关怀与帮助下,都有为顺利地行进在科研之路上。   1985年12月底,一项“中美凝聚态物理合作计划”使都有为有机会来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在从事穆斯堡尔谱研究的美国教授手下工作。到美国没多久,都有为看到了有关高温超导工作的论文,敏感地意识到应该跟进。这一建议被“老板”采纳后,都有为带领手下的两个中国学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以Fe57为探针、用穆斯堡尔谱学的方法研究高温超导体中的磁有序”的研究方向。其间,同为南大校友的霍大留学生肖刚对如何制备高温超导氧化物的样品不了解,当他找到都有为抛出这个“棘手”的问题时,没想到都有为却轻松地说:“这个容易”,便带着肖刚一起做。当时,该校物理系由于未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制备样品的实验条件也很一般,都靠手工制备。他们先用研棒将几种化合物用力磨碎,搅拌均匀后,再由个头1.8米的肖刚跳起来抓住压机的手柄将混合物压成块状,然后放到高温炉上烧,经过两三天时间做出的样品一次成功。他提出用过渡族元素代换高温超导氧化物中的铜离子的研究,和肖刚合作完成的这篇论文发表在物理学界著名的学术刊物《物理评论》上,至今已被380余篇SCI论文引用。   其实,都有为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兴趣早在文革期间便有显露。那时,除了搞“运动”以外无事可做,都有为便借来一部相机四处拍摄风景,然后用拾来的旧铁皮罐头做成放大机,自己冲洗、放大照片;他用旧的铁皮罐头敲了好几个煤油炉,分送给同事;他还花几元钱(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买来一把小提琴,跟着懂行的同事一起练习,“音拉得不准也没有关系,只为了自得其乐。”此外,他还自己焊接过半导体收音机,修理闹钟、手表……“至今,家里的各种小家电等出了问题,都是我自己维修。”   在美国工作期间,都有为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实验室:早上9点进去,夜里12点以后才离开,做样品、搞测量、写论文……在这周而复始、看似枯燥无味的“三部曲”中,都有为也有了丰硕的收获:应邀参加1986年底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磁学会议,由他指导的中国学生在会上作了邀请报告;在霍大的两年中,都有为与合作的研究生共发表20多篇高质量论文,出色的工作表现使他在美国的期限由原来的2年延长至3年。 十年磨一剑   1988年底,都有为从美国回到南大,但实验室依然一穷二白。1992年,在参与国家“八·五”攀登计划“纳米材料科学”项目的组建中,都有为凭借对磁性纳米材料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积累,加之著名冯端院士的支持,成功地争取到国家八五攀登项目,使都有为拿到了实验室自建立以来的第一笔一百多万元的资助。正是从这时起,都有为带领课题组在国际上较早地开始了纳米材料磁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都有为用这笔雪中送炭的经费开始招兵买马,添置各种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然后带领课题组白天泡在实验室,晚上回到家里看书、看文献。有时白天到图书馆去查资料,由于没有复印,只能临时抄下来,晚上再回家继续整理。1995年,中科院固体所的张立德研究员与都有为出任“九五”攀登预选计划“纳米材料科学”首席科学家;1999年,都有为又拿到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08子课题。随着科研条件一天天地进入“小康”,都有为课题组也在不断地摸索前行,从“钙钛矿化合物磁制冷材料”的研究到“金属与合金磁制冷材料”的研究,不断地产生新的成果,这些以SCI论文形式发表的成果都有着很高的引用率,其中单篇论文最高的引用率达142次。“高温磁制冷机一旦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将会产生一场工业革命,这就是我们这些基础研究工作者的研究动力。”功夫不负苦心人。2004年,都有为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新型的氧化物磁制冷工质与隧道型磁电阻材料》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研之路的严谨求实与都有为做人的谦和细腻相得益彰。重情义的他十分眷恋在人生旅途中曾经有缘相识的每一位朋友、同学以及与学生建立起的友谊,“我的每一点成绩都包蕴着每一阶段不同老师的汗水与期望,也是整个科研团队努力的结果。荣誉只代表过去,我们更看重未来的创新。”目前,都有为的科研组已有6位教授、2位副教授、20余位研究生,形成了以年轻人为主、和谐而团结的研究团队。他热切地盼望着有更多的国内外年轻学者、研究生加入他们的大家庭,共同开拓这片迷人的磁学领域。   从今年开始,都有为课题组顺利进入新一轮“973项目”的研究,在纳米磁性材料诸多分支领域继续开展探索与创新;而他自己,除了继续着养花的业余爱好外,又在默默为课题组里的年轻人指引前行的方向。   【人物背景】:都有为,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1988年参加中美凝聚态物理合作计划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天文物理系任客座教授。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磁学与磁性材料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我国磁性材料的生产与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主要开展纳米功能材料磁性的研究。他与科研组的成员共发表SCI学术论文450余篇, 被2540篇SCI论文引用,编著(含合编)10本,获国家专利9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荣获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均为第一完成人。2000、2003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1998年江苏省优秀博生导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