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陈懿院士谈科研与学科建设

发布于:2007-03-15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如何规划化学化工学院的未来,曾任南京大学代校长的陈懿院士,在化学化工学院最近召开的科研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发表的观点,发人深思。 


 “学科交叉要扬长补短”   

关于科技创新,陈懿教授说,科技包括科学和技术。南大是以基础科学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基础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很难要求它在短时间里就出重要的应用成果。但是,有很多例子说明一些重要的新发现和科学理论的创新会引领出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向,对社会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技术创新则较易立竿见影,效益明显,适应中近期需求,它直接受产品性能价格比的检验,决胜败于市场。除一些纯理论研究外,许多基础性研究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科技创新中基础学科应努力与技术科学相结合,协力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有关难题。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吴文俊教授是著名数学家,交大的校友,最近他对交大建议说,上海交大工程技术方面很强,不要太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应与某一方面相联系,比如力学与数学就是平行发展的,要看到它们联系之处,而不要把某一学科孤立起来。他的提法对我们应该有启发。我们应该努力促进学科之间、基础与应用之间的结合与相互渗透。这事要认真组织,大力推动。陈懿说,是否组织,效果大不一样。两弹一星的功臣程开甲教授曾在南大教过我们理论物理课,要不是国家专门组织研究两弹一星,他也就不大可能会在这方面迸发出聪明才智,做出如此卓越的贡献。   

陈懿教授说,近二、三十年来化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在自身的几个二级学科取得发展的同时迅速地向近邻学科渗透,通过学科间交叉,材料化学、生命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药物化学、大气化学等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陈洪渊院士在会上提出:学科交叉是需要的,不管你是接这个任务还是那个任务,都不要忘掉自己的学科。陈懿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学科交叉或学科会聚应该是扬长补短,以原有学科作贡献,通过交叉进一步充实自已,要努力做到既介入前沿课题,又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学科是一所学校发挥其功能的主要依托,它包含学术队伍、环境和设备等要素。在老大学里一个好的学科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晶,没有学科的支撑,不管你是知名学者还是院士,都难成大事。他强调一个好的学科毫无例外地孕育自一个健康的母体之中,在建设任何一个学科的时侯都要充分重视而不是淡化母体,尤其是母体学术环境和氛围的建设,有源之水才能长流。陈懿建议化院首先应重视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s)领域内的交叉,这包括现有的三个平台,实验和理论、化学与化工等等之间的交叉与合作,而为了促进交叉,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组织联合的课题组,提倡联合指导研究生、联合申请项目等。此外,还应该有政策鼓励,例如做得好的联合体,适当增加其研究生招生指标,给予适当的经费以及其它条件支持等。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陈懿教授说,大家都承认高等院校第一位的任务是教学,是人才培养。可是这原本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却成了问题。十多年来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许多高校科研任务和招生人数都有明显增加,师生比成倍地增大(1993年为1:6.1,1998年为1:11.1,2001年为1:18.6)。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成了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从完成高校的任务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来讲,教学与科研都必不可少,而从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讲,何轻何重必须妥善安排。而当前许多重要评估往往主要看科研成果,教学成绩好坏占的份量甚少;评估指标的单一,诱导了重科研挤教学的状况,尽管教育部和学校一再要求重视教学,但是实际状况是学校学术骨干中多数人的主要精力不在本科生教学,不在基础课教学,有的中青年教授的确已在教学第一线,但是他还必须去争取科研项目、写文章,否则考核通不过。由于不能专心搞教学,不少教学环节抓得不紧,有的课程取消了习题课,出版了习题详解,同学可以照抄,教师也不用改了,看起来大家省事,而其危害人人尽知。陈懿说,古人讲“教不严师之惰”,可是我们的多数教师并不“惰”,只是没能忙在点子上。

他认为能否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关键在管理,要认真深化改革完善符合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规律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评估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人尽其才,在竞争中成长而又和谐发展的环境。他希望不要把流传已久的“双肩挑”理解成同时挑,而且“两肩”上的担子差不多重,如果这样就可能要出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专心致志是做事成功的前提。做科研不专心当然不行,王选教授在谈到北大方正时说:“从1975到1993年这18年中,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身心极为紧张劳累,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搞教学也同样如此,因为教学不只是把自已懂的东西讲出来,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上好课并不过份,其意思是不通过刻苦的钻研以及经验与时间的积累,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做科研,创新十分重要,搞教学创新也同样重要,这里有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教材的创新。而做事如果心猿意马就难免顾此失彼,不仅谈不上创新,甚至会连“底”也保不住。陈懿认为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创新能力也最旺盛,应该让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让他们着力地向纵深、前沿发展,到45岁左右时再进行分流,这个时候他们在科研方面有了较好的基础,一部分人口才好、表达能力强,对教学有兴趣,能胜任教学岗位,应该鼓励他们以全力或绝大部分精力投入教学,特别是基础课教学和教材建设,并给予应得的地位和待遇;另一部分人科研出色,则让其集中主要精力从事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希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成为科研领军人物,数学家陈景润是这方面的例子,他可以解很高水平的数学难题,可是连中学的一元一次方程也无法讲好,这种人如果逼着他去上课有什么好处?

用其所长,尽量做到各得其所是用人之道,这对人才的成长、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学对科研都利多弊少。当然,为此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包括组织优秀的研究生参加教学,即TA(助教)的工作,应该讲这已是公认的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的训练对研究生本人也是十分有益的。希望能通过过细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加大投入,在这方面也有所创新。陈懿以已经成为全国名师的强化部卢德磬教授为例,认为这是南大自己的“原始创新”实例,现在清华也请他去教基础课了,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现在很多系都在努力培养或造就院士,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各系都努力培养出一些“卢德磬”呢?陈懿说,教学上要注重实效,忌表面文章,尽量少作无用功。他举双语教学为例,说,物理化学课用中文讲就不易懂,用英语讲是利多还是弊多?而让教师到国外去进修半年或一年回来,就用英语讲课,能讲好吗?真需要训练外语,可以放在研究生的课程上,可以请外国专家讲,放在重头基础课上未必恰当。 


 “大环境由不了我们,小气候却是可以营造的”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由人来完成,而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而营造环境在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制订政策和建全评估体系和规章制度上。陈懿说,我们要尽可能地为教学科研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但是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国家有大局,有全面的考虑和相关规定,基层必须遵照执行,可是在同样的大环境下,不同的学校发展是不一样的。毛主席说过,政策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在同样的大气候中,能不能把一个地方搞得更好一些,领导是决定因素。最近大家在纪念匡校长的100年诞辰,他在南大发展最困难的两个时期(全国困难时期之后的1963年,和文革十年动乱之后的1978年),出任南大校长兼党委书记,起了公认的关键作用。他能够高瞻远瞩,出于对党和国家,对高教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他能言常人之不敢言,为常人之不敢为,遵循办学规律,从严治校、不断创新,为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匡校长倡导的许多事,今天用“三个代表”,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也都符合,这些远见卓识和超前观点,是很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以南大自身而言,原来的30多个系科,这十多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成就等方面取得的进步也不尽相同,在同一个院系里面,不同单位的发展也不平衡。总之,你是励精图治,发奋努力,遵循教学科研的规律,尽力把事情做好,还是相反,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有的单位兴旺发达、蒸蒸日上;有的单位问题百出、每况愈下。有的重点实验室被公认为是全国标兵;有的在评比时胆战心惊,有的终被摘牌。一句话:事在人为。出了问题要多从主观找原因,不要都推困难多,困难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的,而且很多,但是如果能够群策群力,奋发图强,办法就会比困难更多。

陈懿教授说,今天会议的主题是科研与学科建设,在我看来,创造一个有利于科研,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是最主要的。关于科研,他引用王选教授说过的四句话,“给足钱,配备人,少评估,不干预”。他说现在钱的事我不谈,钱永远不够用,主要应该靠项目去争取。关键是配备人,对主要学术骨干,一定要设法给他配备队伍,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有些条件不要等国家,我们学校自己努力一下就能解决。院里面也可以做,例如,制定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改掉不合理的规定和评估指标,为教学科研和人才成长营造好小环境。他回忆到一件往事:曾有一位副教授到武汉出差,轮船二等舱72元,按当时规定副教授不能坐,飞机成倍地贵,却可以报销,现在这种合法但不合理的规定还有没有,值得思考。规章制度对科研教学会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时它可以调动或挫伤积极性,千万不要小看它,对营造小环境很重要而又力所能及的内容,希望能尽早提上日程及时解决,例如现在研究生导师多而学生少,采用每位导师2名这种一刀切的限额是否合适?这种便于管理却不利于发展的做法为什么不改?有的中青年骨干,有出色的能力和成果又有充足的经费来源,是否可以增加研究生名额?众知的一句话;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我们也常讲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不是讲空话,那就应该努力在南大的中青年骨干中去发现“韩信”这种将才,总不能让他们只带二,三个兵,而最终青不能胜于蓝吧!   

最后,陈懿教授说,经过讨论集思广益之后,关键是说干就干,有问题再在干中改,哪怕早启动半步也十分重要,在科研上尤其如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