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建新塔
方成,1938年8月出生,江苏江阴人。1959年7月,方成以全优的成绩,完成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的4年学习,并留校当了助教。 初出茅庐的他从阅读大量国外的资料中发现,许多国家为了加强太阳活动区的物理研究,都设计和研制了研究太阳的大型综合性精密望远镜——太阳塔,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却没有一座太阳塔,还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撼。 60年代初,国家教育部曾经请苏联专家来华商讨研制太阳塔事宜,踏上了工作岗位不久的方成参与了研讨。他被新鲜的太阳塔深深地吸引住了。可是有谁能料想到,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专家撤走了,这件事也就搁浅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件事更是无人问津。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华大地迎来了振兴科学的春天。在涌动的春潮中,方成教授和同事们一起又把设计和研制太阳塔摆上了议事日程。他的设想得到了校、系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经过周密论证,详细测算,国家教委同意投资60万元。
然而,要白手起家建成一座太阳塔,谈何容易!摆在方成和他的同事们面前的困难接踵而来:设计图纸、征用土地、建造房屋、加工望远镜……他带领天文系的同志们日以继夜,精心设计图纸;和南京孝陵卫旁的农民打交道,征用了7.7亩土地;在省、市计委的安排下,由南京市5个设备精良的大企业组织精兵强将,对望远镜进行光电和机电加工。建塔期间,他和天文系的几位老师经常吃住在工地上,孝陵卫工地地处南京郊区,当时十分偏僻冷落,无水无电,生活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但他们从不计较,一心只想早日把太阳塔建成。为了千方百计节省费用,他带领天文系的老师们自己动手拉木头,搬砖头,苦活累活抢着干。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事业的成功。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80年建成了太阳塔,为我国填补了一项空白。通过鉴定,这座太阳塔达到了国际上口径相近、非真空太阳望远镜的水平,是国内口径最大、最好的一台精密太阳望远镜。 精心研究结硕果 太阳塔建成了,紧接着就是要开展高水平的观测和研究工作。这里面同样有着许多难题。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他毅然参加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出国留学考试,并顺利通过。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首批公派留学人员,于1980年到了欧洲最大的天文台——法国巴黎墨冬天文台学习考察。直到这时,这位中国第一座太阳塔的主持研制者才首次看到外国太阳塔的模样。两年时间,方成整天泡在天文台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潜心研究那里的太阳塔和太阳物理的理论。他甚至舍不得花时间游览一下世界文化之都的旖旎风光。在法国,他全面地掌握并运用非局部热动平衡理论,编制了一套实用计算方法和程序,得到了国外专家的好评。
1982年,方成带着国外太阳物理学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回国,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太阳塔的调试和观测、研究工作中。近年来,他和同事们一起对太阳塔全面攻进,特别是研制了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双波段CCD二维光谱成像观测系统,使太阳塔性能大大提高。10多年来,取得了一批很好的光谱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国内首次获得的大环状日珥光谱扫描资料,30余套耀斑全过程多波段光谱资料,5个罕见的白光耀斑光谱资料,以及国内首批53个耀斑CCD二维光谱资料等。他撰写了专著3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近半数代表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这些资料和科研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国内第一、国际领先。 呕心沥血育人才 方成教授深知:要使祖国的天文事业繁花似锦,欣欣向荣,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因此,他把培养人才列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1985年以来,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6门课程,培养了6名优秀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今年38岁的紫金山空间天文研究室主任甘为群,忘不了恩师方成教授的栽培。1988年,方成作为甘为群的博士生导师,建议小甘写一篇题为《耀斑动力学模型》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这一论文的难度相当大。小甘在1年多时间里,花了九年二虎之力,反复实验、计算、论证,可是得出的结果却不理想。方教授一方面鼓励小甘要鼓足勇气钻研下去,另一方面经常和小甘一起查阅资料、深入讨论、找出原因,明确继续研究的思路。小甘又花了1年多的心血,这篇论文终于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世界著名的《天体物理》杂志发表了这篇论文,受到了国际上几位著名天文学家的好评,许多太阳物理学家纷纷引用小甘的研究成果。1995年,甘为群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获得国家基金委颁发的60万元基金。 身为天文系主任的方教授,不仅手把手地培育天文新秀,而且在经济上、物质上扶持热心天文事业的青年人。
1996年,在方式提议下,天文系设立了“戴文赛奖学金”,用以奖励学习和科研成绩突出的青年学生。当时,筹集的奖励基金数额不大,方教授就把自己积蓄的1万元捐献给“戴文赛奖励基金会”。有几次,方教授出国讲学,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买教学设备和天文书籍,回国后捐赠给系里。方教授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天文系师生的心,他们说:“方老师为了培养人才,真是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啊!” 由于方成同志在天体物理领域的深厚造诣和重大成就,199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受聘担任九五攀登计划“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文评审组组长、国际天文学会太阳大气辐射和结构专业委员会组织成员、国际太阳物理主要期刊(Solar Physics)编委、中科院天文光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还被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数理学部常委等,积极参与和组织我国天体物理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为发展天文事业作出了很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