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一代耆儒王伯沆教授

发布于:2007-03-07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王伯沆先生抗日战争前为南京中央大学之名教授。先生名瀣,又号冬饮,祖籍溧水,数代业儒。先生性情恬淡,幼丁时艰,能勤学精研坚贞自矢。及长,其道德文章已为时人所誉,“犹访求师友淬砺以进”,并与章太炎、柳翼谋、仇埰诸先生有深交。曾历任中央国学图书馆编纂及东南大学(后更名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后期不多授课,只开讲座而已。

先生为学深邃引论详实;凡诸子经史以至禅理各说,莫不刻求精诣。偶占词赋意境超绝,论者认为博大精深。然从不自存稿帙,不欲以文采垂世,尝日“文章千古事”,立言者更应审慎及之。其于绘画篆刻,堪称精妙,尤擅书法。先生善书,出入平原,直追道卅。不苟作,作必闭门,书必至惬意乃出示人,以是多精品。有一青海学生,入学后即登门乞书,至毕业,犹末以应。经再三请,始书,工篆,摹孙星衍洪北江一路。曾于某厅事中屏,见所嵌玻璃,有孙星衍书五言联,十字并取左右同形者,从南、北二面观之如一,可谓极工巧之能事。 

其生平不积一金,月之所入除俭约生活外,多周济亲友或购置书籍。根悉其所藏遗书八千余册,为其后人移赠南京师范大学设专室管理。所藏书篇,或手自抄选,或校核考订并详加批注,阅《红楼梦》一书,凡廿读,五加批注,语多警辟,向为研究红学者所珍视,每次批语均以不同色彩之字迹著之,前中华书局曾商购版权愿付重金,后以抗战爆发而未果。 

 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前夕,先生身染重病,上有八旬老母,不能外出避难,家中一贫如洗,常无隔宿之粮,不得已出卖藏书维持生活。一天,老人获悉出高价收买他的藏书的是大汉奸陈群,他立即退还书款,收回原书。掮客多方劝解,先生愤怒地说:“我的书卖给识者,绝不卖给汉奸。”后来汪伪政府的立法院长陈公博,知道这件事,特派人送来五百元伪币,他拒而不受,陈公博复趋车前往拜访,先生拒不接见。后着人送来参事室的参事聘书,月薪三百元,先生责令儿子退回,并对家人说:“人是要生活的,但是要问问自己怎样活下去才有意义?丢了这个就是忘本,就是忘了我列祖列宗,成为以族罪人。他们是汉奸,民族的败类,我能接受他们的待遇么?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同他们同流合污,出卖灵魂,为虎作伥,那不是等于拿屠刀杀害中国人么?我死后也不要接受分文救济,否则,不是王氏的子孙。”这时,先生忧愤成疾,不久病倒,嘱咐家人“身后千万不要发丧,悄悄埋葬在后院,以免招摇,惹出麻烦。”抗日战争胜利后,亲友学生纷纷复员回来,曾联名呈请国民政府旌表,重建墓地,亲勒碑纪念,题曰“一代耆儒”,为南京文献会保护文物。 

先生执教有年,爱护学生视若已出,束世澂先生为国内研究元明史有数之专家,亦为伯沆老先生之高足,在求学期间,家庭遭重大变故,妻室亦暴卒。乏资营葬,且不能继续求学,先生知此极为同情,随付二百金,嘱其速返乡里,营葬一切,并助其继续攻读,期其有成,师生之间可谓情逾骨肉,其后并以侄甥为其续弦,乃得鱼水之欢。同学辈有知此事者,莫不感先生厚得以助人,此种风范,堪为师生关系之楷模,今日国内外文、史学界之名流,出其门上者不乏其人,如王驾吾、唐圭璋、李清悚、温广汉、段熙仲、周法高诸先生多出诸门墙。先生之高风亮节,道德文章,堪称“一代耆儒,民族之光”! 

作者:石三友选自张宏生、丁帆主编的《走进南大》 

 《南大报》2001年3月12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