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沦陷区的南京中央大学 | ||
一、学校概述 (一) 开办经过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万民墨面,遭遇日寇的血腥屠杀和铁蹄蹂躏。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出“艳电”,向重庆国民党当局建议“和平”(即劝降),公开投敌,成了汉奸。1940年3月30日,一个以汪精卫为首的伪政权在南京成立。 汪伪国民政府接受其“教育部长”赵正平的建议——恢复中央大学。1940年4月,伪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着手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命赵正平兼筹备会主任,并饬教育部拨发学校临时经费40万元,经常经费68万元,开始紧锣密鼓的“复校”工作。7月,成立招生委员会,分别在沦陷区的南京、北平、上海、苏州、杭州、武汉、广州等7个城市招生。当年有三千多人报考,经入学考试,录取新生674人。8月底开学。校址初设于南京建邺路红纸廊(原中央政治学校内),校舍简陋,图书、仪器设备奇缺。 1942年8月,迁至天津路金陵大学原址(1937年11月金陵大学迁至四川成都),复利用金陵大学未及搬走的图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较前有了极大的改善。建邺路房舍则改为附属实验中小学校舍。 (二) 学校行政机构 开办初期,学校设校长、副校长综理校务。7月即任命樊仲云(樊仲云,浙江嵊县人。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编有《新生命大众文库》。宣扬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即俗称的“十教授宣言”。后追随汪精卫,摇笔鼓舌,先后出任南京中央大学(1940~1945)首任校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发表读史随笔,借史为汉奸行径辩护,并译有日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潮论》。)、钱慰忠为正副校长。但钱慰忠到职后3个月便辞职,以后也没有再设副校长。1943年6月,校长樊仲云被解职,暂由“教育部长”李圣五兼任,继而正式任命文学院院长陈柱为校长。1944年春,陈柱调离,由陈昌祖接手。短短5年间,校长一职走马换人更迭四届。 校长下设教导长、秘书长各一人。教导长负责全校教学工作,下辖教务、训育两处;秘书长负责全校行政事务,下辖秘书、总务两处。 1941年6月,撤销教导长和秘书长,改设教务、训育、秘书、总务四处,直接置于校长管辖之下。教务处设文书、编印课;总务处设庶务、卫生课。又将学校图书馆、农场管理处、实验中、小学校等,直接由校长管辖。 (三) 学制、学生和教师 一般院系本科学制为4年,医学院为5年(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专修科为2年。 1944学年全校学生总数为940人,其中文学院70人,法商学院290人,教育学院75人,理工学院205人,农学院150人,医学院150人。(《国立中央大学复校第一届毕业纪念刊》,见插页国立中央大学各院系学生人数统计表。)1944年暑假,第一届本科生189人、专修科42人毕业;1945年暑假,第二届本科生227人、专修科11人毕业,两届本专科毕业生总共469人(据《国立中央大学复校第二届及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纪念刊》“本校概况”摘录。)。在校期间,他们身受或目睹了日伪的种种侮辱和迫害,满腔悲愤,勤学苦练,期待学成以后,报效社会。后来,这些在忧患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离校后服务于海内外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有的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成为科学家、院士,有的成为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多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为社会默默地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