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帆

基本简介

        丁帆,男,1952年出生于苏州,现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第四、五届评审委员,国家社科项目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丛刊》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扬子江评论》主编、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 论著有《中国乡土小说史》、《文学的玄览》、《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重回五四起跑线》、《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中国新文学史》、《文学史与知识分子的价值》、《中国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研究》、《寻觅知识分子的良知》、《“颂歌”与“战歌”的时代》等著作二十余种。 自1979年至今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总计400多篇。散文随笔集有《江南士子悲歌录》、《夕阳帆影》、《枕石观云》、《知识分子的幽灵》等。共发表散文随笔70万字左右。 已经培养博士生、博士后80多人,硕士生70多名。1989年以来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5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一等、二等奖项7项。教育部教学一等奖一项。 

研究课题: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国现代西部文学、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出版著作

1、《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国家“八五”社科项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新时期小说读解》(与徐兆淮合作,南京出版社1991年版) 

3、《文学的玄览》(北京出版社1998年6月版) 

4、《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与王世城合作,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5、《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国家“九五”社科项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6、《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与许志英主编,教育部重大项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7.《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国家“十五”社科项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8、《重回五四起跑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出版 

9、《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10、《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独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第1著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第1著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中国新文学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14、《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编著

1、主编《中国新时期地域文化小说丛书》17种(《天津闲人》、《金龟》、《古柳一景》、《赌徒》、《黄昏放牛》、《紫雾》、《欢乐家园》、《野渡》、《鱼渡》、《空穴》、《良家妇女》、《寻找鸟声》、《日落复日出》、《胡天胡地胡骚》、《你没有理由不疯》、《永不回归的姑母》、《风也潇潇,雨也潇潇》)北京出版社1998年、1999年出版。 

2、主编《金菩提丛书》(已出四种:《南方故事》、《鬼村》、《阳光漫溢》、《柯克或我经历四桩案件》)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3、主编“当代女作家长篇小说文库”(已出三种:《随风飘逝》、《青萍之末》、《女人情感方式》)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4、主编“双叶丛书”四种(“鲁迅 许广平”、“徐志摩 陆小曼”、“陈西滢 凌叔华”、“郁达夫 王映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主编《五味集》并序(台湾幼狮出版社1996年版) 

6、主编《名人笔下的旧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7、主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主编)(与朱栋霖、朱晓进共同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高教出版社1999年出版。 

8、主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主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出版。 

9、主编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第1主编)(江苏省教委指定五年制师范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10、主编教材《综合文科教材》(主编)(江苏省教育厅指定高等职业学校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主编教材《全日制高中语文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12、主编教材《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3、主编教材《新编大学语文》外研社2005年出版。

14、主编教材《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第2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主编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2主编)(江苏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参编教材:全国中文自学指导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参编教材:全国中文自学指导教材《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 

18、《茅盾全集》 1984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990,1996三次出版) 

19、《新时期小说读解》 1991.10 南京出版社 

20、《中国地域文化丛书 (首批八部)》 1997.11 北京出版社 

21、《中国新时期地域文化小说丛书》17种,北京出版社1998年、1999年出版。 

22、《多元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散文随笔

1、《江南悲歌》(岳麓出版社)1998年出版;台湾实学社2002出版。 

2、《夕阳帆影》(知识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3、《枕石观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 



发表论文

  1979年至1999年3月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小说评论》、《文艺报》、《文论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50篇左右,总字数为300多万字。数十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影印资料”等多种报刊转载。 
  1.九十年代乡土小说新走向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丛书 
  2. 批评的堕落(上)、(下) 东方文化周刊 No.15,No.16 
  3. 新写实之后 时代文学 No.5 
  4. 叙述颠覆 文艺争鸣 No.6 
  5. 丁帆,徐兆淮 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嬗变和演进 文学评论 No.5 
  6. 江南士子悲歌录.续二 随笔 No.5 
  7. 归有光散文的变异与影响 1958 江海学刊 No.165 
  8. 论峻青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1975 文学评论 No.5 
  9. 谈贾平凹的描写艺术 1980 文学评论 No.4 
  10. 中国工人斗争的悲壮史诗 1980 钟山文艺论集 
  11. 论茅盾早期的短篇小说 1981 南京大学学报 No.1 
  12. 试论刘绍棠近年来作品的美学追求 1982 文学评论 No.2 
  13. 刘绍棠作品民族风格雏论 1982 钟山 No.2 
  14. 在姜滇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 1982 钟山 No.4 
  15. 浅论峻青散文的艺术风格 1982 新文学论丛 No.1 
  16. 滋作家构思谈开去 1982.12.09 文学报 
  17. 风俗画小说谈法 1983 钟山 No.2 
  18. 孙谦,西戎,曲波小传 1983.08.11 当代作家研究参考资料 
  19. 峻青小评传 1984 作品与争鸣 No.1 
  20. 新时期风俗画小说纵横谈 1984 文学评论 
  21. 关于《九叶树》与贾平凹的通讯 1984 钟山 
  22. 也谈《故土》中安适之形象的塑造 1984 新文学论丛 
  23. 杂谈艺术空间之效应 1984.03.25 青年评论家 
  24. 试论茅盾早期的自然主义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1984.06 文艺论丛(第20辑) 
  25. 写出时代文汇上的不同人物 1984.11.12 文学报 
  26. 姜滇印象记 1985 太湖 No.7/8 
  27. 论李杭育的小说创作 1985 中国 No.6 
  28. 王功亮,丁帆 论茅盾小说中的象征色彩 1985 茅盾研究(第2辑) 
  29. 改革意识深处的历史惰性力 1985.04.14 文学报 
  30. 致力塑造新人的形象 1985.04.25 光明日报 
  31. 铁凝和她未来的歌 1986 钟山 No.5 
  32. 走向独立的批评 1986 读书 No.11 
  33. 人性思索的深层意识 1986 钟山 No.1 
  34. 突破“憾“的云围 1986 雨花 No.2 
  35. 论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现状 1986 新苑 No.1 
  36. 论周梅森的创作 1986 当代作家评论 No.1 
  37. 时代性·人性·个性 1986 当代作家评论 No.2 
  38. 浅论贾平凹的四部作品 1986 当代文艺探索 No.1 
  39. 论何士光的创作过程 1986 当代作家评论 No.2 
  40. 评论家修养琐谈 1986.02.01 青年评论家 
  41. 呼唤庄严的人性 1986.03.01 文论报 
  42. 我与批评 1986.03.01 文论报 
  43. 关于批评的断想 1986.04.17 文学报 
  44. 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 1986.05.01 文论报 
  45. 对文化传统的深刻反省 1986.09.20 文艺报 No.2 
  46. 批评选择随想 1987 钟山 No.1 
  47. 论《黄泥小屋》的总体象征 1987 当代文艺探索 钟山 No.1 
  48. 突破眩惑,创造新的心理世界 1987 当代作家评论 No.1 
  49. 建设独立的批评价值观念 1987 文学自由谈 No.1 
  50. 新时期小说中人物主体性的二度显现 1987 当代文艺思潮 No.3 
  51. 论史铁生的小说 1987 小说评论 No.4 
  52. 追求小说主体交叉—论赵本夫的创作倾向 1987 钟山 No.4 
  53. 论新时期中篇小说结构方式 1987 当代创作艺术 No.1 
  54. 论《蚀》的人物主体性 1987 茅盾研究(第3辑) 
  55. 民族文化心理嬗变之我见 1987.04.21 文论报 
  56. 黄河精灵的艺术创造 1987.09.19 文艺报 
  57. 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民族文化心理的解构期 1988 小说评论 No.2 
  58. 近年来乡土小说美学观念的嬗变 1988 当代文坛 No.2 
  59. 论新时期文学精神的蜕变 1988 钟山 No.4 
  60. 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命运与前途 1988 当代文坛 No.6 
  61. 叶兆言小说的生命意义 1988 文学自由谈 No.5 
  62. 作为一次痛苦蜕变的艺术尝试 1988 文学自由谈 No.1 
  63. 关于作家的蜕变和文学嬗变的通讯 1988 天津文学 No.9 
  64. 审美价值取向的新视角 1988.01.13 新华日报 
  65. 批评家的遗憾—与刘晓波谈“寻根文学“ 1988.07.02 文艺报 
  66. 生存竞争下的生命悲剧意识 1988.09.01 文学报 
  67. 关于现实主义“回归“的断想 1988.11.25 文论报 
  68. 亵渎的神话:《红蝗》的意义 1989 文学评论 No.1 
  69. 贾平凹、王安忆创作蜕变简论 1989 创作评谈 No.1 
  70. 新现实主义之涵义 1989 钟山 No.1 
  71. 新写实主义小说论 1989 小说评论 No.6 
  72. 向现代悲剧逼近的新现实主义小说 1989 文学自由谈 No.6 
  73. 农民作家徐朝夫的创作 1989 当代作家评论 
  74. 难以规范的现实主义 1989.01.05 文学报 
  75. 悲剧:茅盾的文化人格 1989.02.03 光明日报 
  76. 新潮小说与新现实主义小说评述 1989.07.27 文学报 
  77. 努力探索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换 1989.12.15 文论报 
  78.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挣扎 1990 上海文论 No.1 
  79. 论茅盾早期作品的二元倾向 199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No.1 
  80. 人的生命意识窥探和技巧转换 1990 当代文坛 No.5 
  81. 中国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 1990 茅盾研究 No.5 
  82. 叙述模态的转换 1990 钟山 No.6 
  83. 新时期中篇小说后视(之一)、(之二) 1990 江苏社会科学 No.6 
  84. 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寻觅自已 1990 小说评论 No.6 
  85. 三十年代小说中“表现“与“再现“的消长 1991 安徽大学学报 No.1 
  86. 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 1991 文论月刊 No.2 
  87. “五四“后小说观念的二元倾向 1991 南京大学学报 No.2 
  88. 李杭育—“最后一个“挽歌者 1991 钟山 No.3 
  89. 韩少功--艰辛的“寻根“浪子 1991 钟山 No.3 
  90. 男性文化视角的终结 1991 小说评论 No.4 
  91. 都市文明的心理交响乐章 1991 文论月刊 No.9 
  92. 中国乡土小说新解 1991 江海学刊 No.6 
  93. 茅盾与中国乡土小说 1992 浙江学刊 No.2 
  94. “革命小说“与乡土小说 1992 镇江师专学报 No.1 
  95. 鲁迅乡土小说的理性批判和悲剧历程 1992 南京大学学报 No.1 
  96. 叩击死亡之门 1992 读书 No.4 
  97. “民族化“,“大众化“和“风俗画“,“风景画“(一)、(二) 1992 扬州教院学报 No.1 
  98. 乡土—寻找与逃离 1992 文艺评论 No.3 
  99. “乡土文学源“小说主题与技巧再认识 1992 江苏社会科学 No.4 
  100. 乡土文学悲喜剧的转换历程 1992 福建论坛 No.4 
  101. 静态传统文化与动态现代文化之冲突 1992 上海文论 No.4 
  102. 印象·文本·技法 1992 文论报 No.1 
  103. 五四以来乡土小说的固定与蜕变 1992 学术研究 No.5 
  104. 莫言研究资料 (收入一篇) 1992.08 山东大学出版社 
  105. 斯人·斯文·斯画 1992.09 读书人报 
  106. 寻觅精神漂泊的历史足迹 1992.09 百花洲 
  107. 中国当代小说的转型 1993 徐州师院学报 No.1 
  108. 去影·跋 1993 长江文艺出版社 
  109. 心灵的炼狱 1993 文艺评论 No.5 
  110. 丁帆 徐兆淮 新写实主义小说对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借鉴 1993 文艺研究 No.2 P.85 
  111. 叶兆言小说评论 1993.03 中国社科出版社 
  112. 乡土文学:世纪末的回眸与前瞻 1993.04.17 文论报 
  113. 漂泊少女·序 1993.06 江苏文艺出版社 
  114. “新写实“四人谈 1993.06.12 文论报 
  115. “困境“的建构:作为一种手段 1993.12.04 文论报 
  116. 双重视角:本文与女性 1994 江苏社会科学 No.2 
  117. “T“型结构模式 1994 镇江师专学报 No.3 
  118. 惊鸿照影·序言 1994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9. 永远的流浪 1994 山东师大学报 No.6 
  120. 悲剧的理性,理性的悲剧 1994 雨花 No.6 
  121. 作为世界母题的“乡土小说“ 1994 南京社会科学 No.2 
  122. 殉情的浪漫,浪漫的殉情 1994 雨花 No.11 
  123. 乡土小说的多元与无序格局 1994 文学评论 No.3 
  124. 月亮的神话 1994 当代作家评论 No.3 
  125. 人和文学的迷失 1994 扬州教院学报 No.2 
  126. 艺术家的无奈 1994 雨花 No.5 
  127. 文化与生命的流动状态 1994 文学世界 No.5 
  128. 文化堕落的标志 1994 作家 No.1 
  129. 《惊鸿照影》的创新意识 1994.02.15 文论报 
  130. 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择 1994.03.15 长江经济导报 
  131. 茅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99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No.2 
  132. 人文精神的重构 1995 学术新论 
  133. 文学精神的困惑 1995 文学世界 No.3 
  134. 浪漫主义的终结 1995 文学世界 No.2 
  135. 女性话语的困惑 1995 文学世界 No.5 
  136. 读《逐鹿金陵》 1995 当代文坛 
  137. 人类爱的魅力 1995 书与人 No.4 
  138. 失去围城的“城“(四人谈) 1995 中文自学指导 No.4 
  139. 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四人谈) 1995 文艺争鸣 No.5 
  140. 拒绝尘俗:月亮与天堂 1995 作家 No.6 
  141. 灵与肉的分离:现代文学中的发性性爱悲剧的描述 1995 江苏社会科学 No.4 
  142. 寻找生命的纯净空间 1995 长城 No.3 
  143. 阿Q:强者形象文学传统的颠覆 1995 文艺理论研究 No.2 
  144. 策划:新的文学时代的悲哀 1995 上海文化 No.5 
  145. 大众文化给我们什么(一)、(二) 1995 雨花 No.3,No.4 
  146. 重塑“娜拉“:男性作家的期盼情怀,拯救姿态和文化困惑 1995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47. “历史·土地·人“的恋歌 1995 文学世界 No.6 
  148. 人格的矛盾,矛盾的人格 1995 雨花 No.1 
  149. 冷症·热病:文化行为的亢奋与虚脱(四人谈) 1995 雨花 No.1 
  150. “匪性“、“奴性“:文化人格的膨化与萎缩(四人谈) 1995 雨花 No.2 
  151. 失落与整顿 1995.01.14 作家报 
  152. “妇女运动“与“女权主义“ 1995.03.03 齐鲁晚报 
  153. 一九九四年的文学批评 1995.03.16 大众日报 
  154. 城头变幻大王旗 1995.06.18 岭南文化时报 
  155. “女权主义“的悲哀 1995.09.01 文论报 
  156. “角色反串“的文化底蕴 1995.10.31 济南日报 
  157. 憧憬的实现 1995.11.05 现代企业家报 
  158. 读书的境界 1995.11.07 扬州日报 
  159. 平面化写作不是时髦 1995.11.14 济南日报 
  160. 《南京二五》的文化批判启迪 1995.11.15 长江经济导报 
  161. 世界末的辉煌会出现吗? 1995.12.03 羊城晚报 
  162. 漫论当前乡土小说走向 1996 小说评论 No.6 
  163. 平面化写作 1996 书与人 No.2 
  164. 五四文化批判精神可以取消吗?! 1996 上海文化 No.3 
  165. 追寻现实主义的新足迹 1996 时代文学 No.1 
  166. 你在哪里—精奖文化的守望者 1996 书屋 No.3 
  167. 论平面化写作 1996 书与人 No.3 
  168. 沉渣.新潮.遗老.后少 1996 长城 No.5 
  169. 从“新写实“到“后写实“:平民本位文化与反智写作 1996 时代文学 No.5 
  170. 想起了胡风 1996 雨花 No.9 
  171. 放逐于世俗的文学 1996 雨花 No.1,中国文学 No.3 
  172. 乡土小说:多元下的危机 1996 山西文学 No.11 
  173. 晚生代小说 1996 钟山 No.6 
  174. 随笔二题 1996.04.09 济南日报 No.4 
  175. 女人和男人的共同悲哀 1996.07.26 人民日报(江南市场版) 
  176. 秦淮文化断想 1996.07.26 江南市场报 
  177. 李香君:南明悲剧的浪漫主角 1996.08.30 江南市场报 
  178. “士风“:文化反省的话题 1996.09.04 中华读书报 
  179. 秦淮风月鉴人心 1996.09.06 江南市场报 
  180. 寻觅理想 1996.09.11 新华日报 
  181. 呼唤英雄和理想 1996.09.12 大众日报 
  182. 寻找失踪的英雄和理想 1996.09.15 长江经济导报 
  183. 积薄而厚发 1996.09.26 光明日报 
  184. 柳如是:南明夕昭中的一枝菡蔸 1996.10.07 岭南文化时报 
  185. 陈圆圆:明末“祸水“悲剧丑角的扮演者 1996.10.08 岭南文化时报 
  186. 顾媚:是媚是侠或是“两面狐“ 1996.10.08 人民日报(江南市场版) 
  187. 冠白门:粪土王侯的风流女侠 1996.10.28 岭南文化时报 
  188. 流行.经典.通俗.严肃 1996.10.30 译林书评 No.1 
  189. “死在路上“者的呐喊 1996.11.08 岭南文化时报 
  190. 寻找激情时代的面影 1996.11.15 长江经济导报 
  191. 董小宛:呕血剖心之精诚 1996.11.18 岭南文化时报 
  192. 卞玉琼:“弦索冷无声“的修道者 1996.11.28 岭南文化时报 
  193. 冠白门:粪土王侯的悲情女侠 1996.11.29 人民日报(江南市场版) 
  194. 丁帆,王彬彬,费振钟 解剖“晚生代“ 1996.12.29 1997年 
  195. 文人无行,秦淮风月鉴人心 1997 书屋 No.1 
  196. 个人化写作:可能与极限 1997 钟山 No.6 
  197. 江南士子悲歌录.续 1997 随笔 No.4 
  198. 丁帆 王影影,黄振钟 批评的“乌托邦“构想 1997 文艺争鸣 No.4 
  199. 艰辛的道路与瑰奇的画卷 1997 青春 No.8 
  200. 在疏离“伟人“的背后—茅盾诞辰百周年再祭 1997 雨花 No.4 
  201. 九十年代小说走向再认识 1997 江苏社会科学 No.2 
  202. 散文: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 1997 雨花 No.5 
  203. 论文化批判的使命 1997 小说评论 No.3 
  204. 挽歌为谁而唱 1997 文学自由谈 No.3 
  205. 寻找心灵的栖居地 1997 书城 No.5 
  206. 丁帆 王影影,黄振钟 女权写作中的文化悖论 1997 文艺争鸣 No.5 
  207. 90年代“写实“小说的价值问题 1997.01 雨花 
  208. 丁帆 黄振钟,王影影 晚生代:“集体失明“的“性状态“与可疑话语的寻证人 1997.01 文艺争鸣,新华文摘 No.7 
  209. 介入当下:悲剧精神的阐扬 1997.01 东方文化周刊 
  210. 谁来守护正义和道德 1997.01.01 长江经济导报 
  211. 在横眉与俯首之间 1997.01.01 中华读书报 
  212. 河桥灯火中的终悔者 1997.01.08 新华日报 
  213. 梦话扬州 1997.01.27 中国工商时报 
  214. 闻香识人 1997.01.29 江南市场报 
  215. 江南士子悲歌录(三篇) 1997.02 随笔 
  216. 新时期小说三次“性高潮“后的反思 1997.02.01 书与人 
  217. 在“清贫的思想“和“慷慨悲歌“的激情之间 1997.03.15 长江经济导报 
  218. 沐浴 1997.05 东方文化周刊 
  219. 城市浪子的自白书—“晚生代“再认识 1997.05.15 文论报 
  220. “最后的浪漫者“的心灵叩问 1997.05.29 文艺报 
  221. 谁来守护人格 1997.05.31 长江经济导报 
  222. 旧人旧事 1997.06.05 人民日报(江南市场版) 
  223. 批评癔病的初诊 1997.06.07 文艺报 
  224. 魂兮归去乡土情 1997.06.07 扬子晚报 
  225. 记忆的生存方式面面观 1997.06.25 齐鲁晚报 
  226. 道法虚无和实用原则弊端 1997.07.11 东方文化周刊 No.27 
  227.《江南士子悲歌录  续》,《随笔》1997年第四期。 
  228.《艰辛的道路与瑰奇的画卷》,《青春》第八期。《书友周报》97.10.14. 
  229.《寻找心灵的栖居地》,《书城》第五期。 
  230.《梦话扬州》,《美文》第五期。 
  231.《女权写作中的文化悖论》,《文艺争鸣》第五期。(与人合作) 
  232.《江南士子悲歌录》(续三),《随笔》第五期。 
  233.《在个人道德与公众立场之间》,《东方文化周刊》39期。97.10.3. 
  234.《批判精神和道德立场之间》,《文艺报》97.10.4.(人大资料.文艺理论11). 
  235.《今天的知识分子是业余爱好者》,《书屋》第六期。《岭南文化时报》8.18. 
  236.《咿呀集  序》,《陕西日报》97.10.18.《书海》1998年第4期. 
  237.《20世纪中国地域文化小说简论》,《学术月刊》第九期。 
  238.《“江河水”中的牛虻》,《武汉晚报》10.18. 
  239.《父与子的对话》,《烟台晚报》10.23.《齐鲁晚报》1998.11.3. 
  240.《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粤海风》第十期,(天涯98.1期转摘). 
  241.《叩问殉道者出窍的灵魂》,《雨花》第11期。 
  242.《悲凉的沉沦》(收入《庞瑞垠研究专集》,江苏教育出版社97年8月版。 
  243.《寻觅精神漂泊的历史足迹》,(同上)。 1998年 论著:《文学的玄览》北京出版社。 评论:《玄览者的高远和细察》《当代作家评论》1999.6.(贺仲明)。 
  244.《秦淮烟水》,《文艺报》1.15. 
  245.《自问良知的狂郁者陈布雷》,《随笔》第一期。 
  246.《读金圣叹》,《社科信息周刊》第四期,《东方文化周刊》第九期。 
  247.《抒写吴越文化风情》,《文艺报》1.27.第12期。(与人合作)。 
  248.《晚生代的生命力_感受小说(一)》,《雨花》第二期,《文论报》2,19. 
  249.《秦淮书肆》,《兰州晚报》2.24.《书与人》 
  250.《“悲歌击筑动哀者”的不仕者归庄》,《随笔》第二期。 
  251.《民间话语立场与写实的价值魔方》,《文艺争鸣》第二期(与人合作)。 
  252.《“死将为厉鬼,生且做顽民”的孤独者》,《今晚报》4.1. 
  253.《秦淮风骨的沉沦》,《文艺报》4.30. 
  254.《女性小说的诱惑力》,《文论报》5.7.《雨花》第八期。 
  255.《玄览阳山碑材》,《齐鲁晚报》3.24. 
  256.《“头颅早悔生平贱”的进退诗人柳亚子》,《随笔》第三期。 
  257.《煦园、瞻园--构筑“十年壮丽”天朝的梦幻》,《山西文学》第五期。 
  258.《“我的大学”和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今晚报》5.18. 
  259.《豁蒙楼上话豁蒙》(随笔二题),《钟山》第三期(新华文摘98.5期)。 
  260.《金陵古意寻踪五题》(外三篇)《百花洲》第三期。 
  261.《知青小说新走向》,《小说评论》第三期。“人大资料”98.8. 
  262.《守望家园--禚洪波诗读札》,《作家报》5.28. 
  263.《想象的贫困:现时代的写作》,《长城》第三期(与人合作)。 
  264.《历史的悲剧和悲剧的历史》,《文艺报》6.23. 
  265.《为“末世之一救”的寻药者》,《时代文学》第四期。 
  266.《玄览精神史的蜕变过程》,《当代文坛》第四期。 
  267.《茅店月.板桥霜》,《雨花》第七期。 
  268.《生命的摆渡  序》(《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陈霖著)海天出版社5月版. 
  269.《用心灵唤醒历史》,《扬子晚报》1998.8.30.第10版“读书周刊”。 
  270.《走出角色的怪圈》,《作家报》1998.8.27. 
  271.《商业时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流行病》,《文论报》1998.8.13.《江苏作家》23. 
  272.《两岸乡土小说的共同文化背景及异质话语的解剖》,南大学报第三期。人大 复印资料1998第11期. 
  273.《风俗画中的文化意蕴》,《光明日报》“文艺观察”1998.9.10.8版. 
  274.《论20年来小说潮流的演进》《文学评论》5期.新华文摘99.2.人大98.12. 
  275.《浪漫悲情的抒写》《浙江文艺报》1998.9.28. 
  276.《反省:从红卫兵到知识青年》《文论报》1998.10.22.东方文化周刊第47期. 
  277.《在船上:〈江河水〉和〈牛虻〉》《东方文化周刊》44期,11.6. 
  278.《进荡:子在湖上行》《东方文化周刊》45期,11.13. 
  279.《误了先人清德的学术巨子--刘师培》《当代社会》第8期. 
  280.《在客观与主观的历史话语情境之中》《文艺报》11.24. 
  281.《走向壮美的悲剧》《中国电视报》9.3. 
  282.《寻觅真诚的友情》《经贸导报.生活导刊》11.24.《齐鲁晚报》12.17. 
  283.《占断石城秋的扫叶者--龚贤》《山西文学》第11期。 
  284.《寻觅激情的火花》  《文化时报》第140期11.20扬子晚报12.11.12版. 
  285.《话说钟山陵寝》  《当代社会》第86期98、11月号.                      
  286.《历史在这里沉思》《随笔》第1期. 
  287.《出身》《东方文化周刊》1.15.第3期.《文论报》4.8. 
  288.《女奴、女性和女权的文化选择》《红岩》第1期. 
  289.《子在水中吟》《齐鲁晚报》1.7.《美文》第10期。 
  290.《不可忽视的官僚资产阶级形象描写》《南方文坛》第1期. 
  291.《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唯实》第1期(与王世城合作) 
  292.《物欲时代的人性反思》《中国妇女报.新闻观察》1.20.〈读书〉版. 
  293.《走出角色的怪圈》《文艺争鸣》第1期.《新华文摘》5期“论点摘要”。 
  294.《“去分化”下的文化抉择》《出版广角》第2期. 
  295.《钟山足下读明陵》《科学时报》3.2.8版。 
  296.《寻找温馨的鸟声》《浙江日报》3.28.3版.
  297.《突破文化沟通的屏障》《文艺报》4.6. 
  298.《南京的城墙》《齐鲁晚报》3.23.《新华日报》4.6.《中华散文》3期.《书与人》第4期。 
  299.《文学有病,人知否?》《江苏教育报》4.9. 
  300.《寻觅率真与执着的土壤》  《书海》1998 第4期 
  301.《钟山足下话明陵》《百花洲》第3期。《随笔》第3期。 
  302.《“仿古”语言的反动和冒险的意义》《湖南文学》第5期. 
  303.《历史的悲剧和悲剧的历史》《现代语文》第2期. 
  304.《“头颅早悔平生贱”的进退诗人》《江南》第3期. 
  305.《子在月下食》《华章》第2期. 
  306.《读〈冠军早餐〉和《囚鸟》  《东方文化周刊》1999第20期 
  307.《〈新时期小说论〉序》,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308.《〈红颜挽歌〉的底蕴》《散文百家》第6期. 
  309.《新时期》《南方文坛》第4期(与朱丽丽合作). 
  310.《近代农民革命断想》《百花洲》第4期。 
  311.《士子暮年,尚能酒否?》《湘泉之友》1999.9.10. 
  312.《风俗画、风情画、风景画中的文化底蕴》《扬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313.《三代风流  一片辉煌--江苏中篇小说50年》《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 
  314.《警惕当下现实主义写作的异化》《长城》第5期。 
  315.《追逐古典的夕阳》《新华日报》1999.10.11. 
  316.《断然两截的思想和艺术--重读老舍》《新知》1999.3期. 
  317.《关于散文的评价》人民日报1999.10.26.7版择要《散文选刊》95.8. 
  318.《“生活方式”改变了一切》《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 
  319.《中山陵前读陵墓》《书与人》第6期。 
  320.《在理论与批评之间言说》《清明》第6期。                       
  321.〈我们怎样面对新世纪的人文困境〉〈福建论坛〉第2期。 
  322.〈从姚雪垠的受宠到老舍的“写不了”谈开去〉〈随笔〉第1期。 
  323.〈怎样确定历史的和美学的坐标〉〈文艺争鸣〉第5期。 
  324.〈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论纲〉〈福建论坛〉第5期。 
  325.《大学的“学”与“术”及校制改革》《评论》第2辑。 
  326.《历史的沉思》收入“《散文选刊》精品丛书”《那一个史前女人的手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王剑冰主编。 
  327.《论20年来小说思潮的演进》收入《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0年第3期。 
  328.《谛听文学的天籁》《文艺报》 
  329.《再造生命的虹影》《文艺报》                
  330.《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论纲》《新华文摘》第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第1期。 
  331.《“新汉语文学”的尝试》《小说评论》第1期。 
  332.《“文化滞差”下的创新与价值的位移》《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 
  333.《手抄本何以大行其道》《都市文化报》1月18日。 
  334.《“费尔泼赖”的背后》《随笔》1期,收入《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3月版。 
  335.《晚生代:“集体失明”的“性状态”与可疑话语的寻证人》《90年代批评文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1版。 
  336.《民间性、宫廷性、文人性》《书与人》第2期。《喻继高》时代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337.《论近二十年文学与文学史断代之关系》《复旦学报》第2期。收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38.〈东亚酒徒〉〈湘泉之友〉4月10日3版,《美文》第7期。 
  339.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摘录《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1000多字为“评论节录”。 
  340.《中国的女权主义究竟能够走多远?!》《长城》第3期“人大资料”第9期全文转载。 
  341.《“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同步渗透中的文学》《文学评论》第3期。“人大资料”第9期全文转载。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多元语境中的精神图景——九十年代文学评论集》2001年11月北京第1版。 
  342.《〈欲望之路〉凸现出中国式的于连》《中华时报》4月25日15版《读书》。 
  343.《一座充满欲望的灵魂雕塑》《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 
  344.《20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研究的价值立场》《粤海风》第4期。 
  345.《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文化背景》《河北学刊》第4期。 
  346.《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治史方法的对话》(合作,主持人)《福建论坛》第4期。“人大资料”第9期全文转载。                
  347.《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论纲》(韩国)《国际中国学研究》(第3辑)韩国中国学会 
  348.《我与小学语文》《小学生语文学习》第9期。 
  349.《关于知识分子价值立场的对话》(合作,主持人)《福建论坛》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2年第1期转载。 
  350.《中国的黑社会究竟能走多远?!》《钟山》第6期。 
  351.《建立 文革学 的必要性》《文论报》11月1日第2版。 
  352.《现代性、民族性、后现代性——关于当前文化语境的对话》丁帆等《文艺争鸣》第6期。 
  353.《关于20世纪80—90年代文学思潮的对话》丁帆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354.《一个痛失道德与良知的新的艺术雕像》丁帆 《小说评论》第6期。 
  355.《破四旧》丁帆 《文论报》12月1日第2版。 
  356.《批评的价值与有价值的批评》《文论报》12月15日第2版。“人大 文摘卡 ”2002、1期。 
  357.《一朵雨做的云》《晶报 副刊》12月5日36版。 
  363.《走出黄土地的丹心赤子》序孙卫卫《正好年轻的故事》,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364.《关于知识分子价值立场的对话》丁帆 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1期转载。 
  365.《研究“十七年文学”的悖论》《江汉论坛》第3期。 
  366.《〈文艺理论的世纪风标〉读扎》《文学评论》第2期。 
  367.《秋叶的视角——从〈化身〉看男性视阈的压迫》《中华读书报》3月27日。《文学报》4、25。 
  368.《蹉跎的激情岁月》《文艺争鸣》第3期。 
  369.《寻觅大自然的生命》《美文》第5期(上半月) 
  370.《我观女性》《百花洲》第2期。 
  371.《思想的裸奔——答朱竟问》《长城》第3期。 
  372.《战场、花园》《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 
  373.《在文学和历史之间》《社会科学报》6月6日(董健、丁帆、王彬彬) 
  374.《历史的批斗 批斗的历史》《粤海风》第3期 
  375.《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前瞻》《江海学刊》第3期 
  376.《〈切.格瓦拉〉:理想、革命、戏剧及其他》《中国文学研究》第2期(丁帆等) 
  377.《物质时代的爱情》《消费时代的性爱与描写》《钟山》第 4期。《名家推荐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的散文随笔》程德培主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78.《人也死了!》《随笔》第 期。《2002年中国最佳随笔》王蒙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79.《“与人驳难”的批评姿态背后——王彬彬〈文坛三户〉读后》《深圳特区报》6月23日 文艺评论版。《文艺争鸣》第4期。 
  380.《性灵的喷薄  精神的外衣》《80名家谈散文创作》作家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81.《东亚酒徒》《新世纪文化酒文萃》新华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82.《一个美丽的错误》《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12日。人大资料第10期。 
  38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联合早报》(新加坡)7月14日整版。 
  384.《颓垣残壁明故宫》《城市博览》9月号 
  385.《魔怔的疗救与歌唱的写法》《安徽日报》5月14日B4版。 
  386.《一朵雨做的云》(风舟)《百花洲》第5期。 
  387.《知识分子死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对话》《黄河》5月号。 
  388.《性格分析:复杂的中产阶级情调》董健、丁帆、王彬彬《社会科学报》11、28。 
  389.《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  序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90.《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  序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91.《特征分析:殖民化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报》12月12日第4版。 《追逐古典的夕阳》《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第22期“文学欣赏”栏目专题赏析             
  392.《简谈黄蓓佳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评论》第1卷。 
  393.《我与文学评论》《评论》第1卷。 
  394.《扬州菜》《西安的吃食》《文人的食谱》柳萌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月版。 
  395.《东亚酒徒》《闻香识酒》收入柳萌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月版。 
  396.《我们应该怎样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397.《女性批评与男性文化视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398.《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 序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99.《论近期小说中乡土与都市的精神蜕变》《文学评论》第3期。 
  400.《性灵的喷薄  精神的外衣》《河南新闻出版报》7月24日第8版。 
  401.《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 序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402.《主体的生成:50年成长小说研究  序言》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03.《人的思想创新能够替代吗?》《随笔》第6期。2003中国年度最佳随笔,漓江出版社2004版。 
  404.《用现代和后现代文化理论解析“文革文学”的错位》(丁帆等)《跨文化对话》第13期。                  
  405.《现代西部文学的美学价值》(丁帆、马永强)《河北学刊》第1期。 
  406.《论中国现代西部文学独特的文明形态》(马永强、丁帆)《福建论坛》第1期。 
  407.《忏悔还是不忏悔》中国工人出版社(收入3篇文革文章) 
  1999年
  编著:
  《名人笔下的老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新时期地域文化小说丛书》(第2辑9种,丁帆主编)        
  《金菩提系列丛书》(1998、10-1999、1,丁帆主编)〈群众出版社,已出4种〉。  
  论著:
  《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  
  书评:
  1、《主体性黄昏与“人”的打捞》《文论报》1999.9.9.(金文兵)。          
  2、《解构“文学”,重建“人学”》《文艺争鸣》1999.6.(蒋小波)。             
  3、《政治全能时代的文学》《南方文坛》1999.6.(王彬彬)。         
  4、《“文化滞差”下的创新与价值的位移》《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樊国宾)  
  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合作主编〉1999.8.高教出版社。         
  《大学语文》〈合作主编〉南大出版社1999年8月版。  
  散文集:
  《江南悲歌》岳麓出版社1999.4.   
  书评:
  《丁帆〈江南悲歌〉:诠释理想人格与道德精神》《福州晚报》 1999.11.14.(肖成). 
  2000 年 
  1.《中国现当代文学》 丁帆、朱晓进主编(江苏省5年制师范院校教材)南大出版社2000年8月版。 
  2.《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001年

  1.《夕阳帆影》(散文随笔集)知识出版社5月第1版。(7、13《文艺报》8、19《新民晚报》《知人论世 知世论人》贾梦玮;8、4《扬子晚报》《走近〈夕阳帆影〉》沈义贞;7、14《中国新闻出版报》《睿智.骨气.才情》徐兆淮) 
  2.《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5月第1版。 
  评论 :
  1、《学术创造与本土关怀》《文学评论》2001年青年专号。
  2、《深层次的比较:可能与实践》《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3、《走向“大文学史观”》《联合日报》2002、6、11第3版。 
  3.《大学语文》(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第1 版。(参编现代文学部分) 
  4.《大学语文》(简编本)南京大学出版社6月第1版。(主编之一) 
  5.《综合文科》(主编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6月第1版。 
  2002年
  专著: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许志英、丁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文化随笔集:
  《枕石观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5月第1《江南文化散步》台湾实学社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1日版。 
  散文随笔 
  有系列随笔集:
  1、《江南悲歌》(岳麓出版社)1998年出版;台湾实学社2002出版。 
  2、《夕阳帆影》(知识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3、《枕石观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4、《江南文化散步》(台湾远流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1979年至今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小说评论》、《文艺报》、《文论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0篇左右,总字数为350多万字。数十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多种报刊转载。

 


 

获奖情况

1、《中国乡土小说史论》1986年度江苏省政府社科三等奖

2、江苏省政府第4届社科三等奖(1993年) 

3、江苏省政府第6届社科三等奖(1997年) 

4、《文学的玄览(1979-1997)》1999年获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5、南京大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1999年) 

6、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第7届优秀成果奖(2000年,与人合作)

7、江苏省第1届紫金山文学奖(2000年) 

8、南京大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00年) 

9、《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合著)2001年获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0、南京大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01年) 

11、《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2002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12、带领的现当代文学学科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优秀学科梯队

13、2002年江苏省第七届优秀研究生导师

14、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第1主编,2002年) 

15、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第2主编,2002年) 

16、《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合著)2003年获江苏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7、《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8、《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主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2007年获全国高等学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1、《新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转型研究》2009年被评为国家社科项目优秀结项项目,最终成果《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22、《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和设想》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3、2013年“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实践” 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

讲授课程

1、新时期小说思潮

2、中国大陆50年现实主义思潮史    

3、中国乡土小说史论(硕士生课程)   

4、中国20世纪后半叶文学选题探讨(博士生课程) 

科研项目

1、中国乡土小说史论(1989年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2、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199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国家社科“八五”一般基金项目(主持,1995年) 

4、江苏中青年作家论(1998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  

5、国家教委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与许志英合作,1999年) 

6、江苏省社科“九五”项目(主持,1999年)

7、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8、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2001年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   

9、中国现代西部文学史(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0、中国现代文学史(2005年南京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11、新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转型研究(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2、《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文学卷(2008年教育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专项任务文学卷) 

13、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百年流变(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14、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研究(2010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 

15、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