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强

基本简介

        男,1936年6月生。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59至1962年留校任天文系助教。1962至2003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参与了我国2.16m望远镜等多项天文仪器的研制。2003年调回南京大学,同时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2002-2006),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9委员会( Commission 9 )主席(2000-2003),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望远镜”。 在望远镜光学的研究中,提出了多项新的思想和光学系统。提出一系列新的折轴系统和透棱镜改正器。和王亚男共同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光学系统优化程序。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个Lyot双折射滤光器。 提出了应用主动光学产生按传统概念不能实现的面形变化的光学系统的思想, 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个主动光学实验系统。和王绶琯共同提出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作为国家大科学工程之一, 现已研制成功。发表论文70篇。 苏定强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奖四次,均为第一获奖人。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为表彰其贡献,国际永久编号第19366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苏定强星”。

出版著作

苏定强主编,《2.16米天文望远镜工程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1

发表论文

1.苏定强, ”马克苏托夫望远镜的设计和制造”,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958年第2期,91-101 

 2.苏定强, ”马克苏托夫望远镜的一种设计方法”, 天文学报 10(1962), 39-45 

3.苏定强, ”在各类反射望远镜系统中设计改正透镜的初步讨论”, 天文学报 11(1963), 49-59 

4.苏定强、王亚男,”天文光学系统像差的自动校正”,天文学报 15(1974),51-60 

5.苏定强、 俞新木、王兰娟、叶稚凤,”卡塞格林望远镜改正透镜系统的自动设计”,天文学报 17(1976), 9-26 

6.苏定强、王亚男、周必方、路声东,”一种求多元函数极值的算法和它在天文光学系统自动设计中的试用”, 天文学报 20(1979), 82-88 

7.苏定强,”点图评价函数和阻尼最小二乘法“,光仪技术, 1980年第4期,1-12 

8.Su Ding-qiang and Wang Lan-juan,“A flat-field reflecting focal reducer”, Optica Acta 29(1982), 391-394 

9.Su Ding-qiang, Shao Lian-zhen and Liang Ming, ”A configuration of the optical system for a 5m telescope”,Optica Acta 29(1982), 1237-1242 

10.王兰娟、苏定强,”两类折反射望远镜的研究”,光学学报 3(1983),132-137 

11.Shao Lian-zhen and Su Ding-qiang, “ Improvement of chromatic aberration of an aspherical plate corrector for prime focus”, Optica Acta 30(1983), 1267-1272 

12.苏定强、王亚男、王兰娟,”光学系统中非球面的数值计算”, 天文学报 25(1984), 86-97 

13.苏定强, “非球面与像差关系的理论和讨论”,光仪技术, 1984年第2期,20-32 

14.Aden B.Meinel, Marjorie P. Meinel, and Ding-Qiang Su, ”Hyperbolic primary telescope configuration”, Applied Optics 23(1984), 2469-2471 

15.Aden B. Meinel, Marjorie P. Meinel, Ding-Qiang Su, and Ya-nan Wang, ”Four-mirror spherical-primary submillimeter telescope design”, Applied Optics 23(1984), 3020-3023 

16.Ding-Qiang Su and Ya-Nan Wang, “Some ideas about representations of aspheric optical surfaces”, Applied Optics 24(1985), 323-326 

17.苏定强、 羿美良, “补偿检验法的一些讨论“, 天体物理学报 5(1985),158-164 

 18.苏定强,”可调Lyot双折射滤光器积分透过率守恒的严格证明及一种主带外总光量的测定方法”,天体物理学报 6(1986),72-79 

19.Su Ding-qiang, ”A new type of field corrector”,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56(1986), 381-385 

20.Su Ding-qiang, Liang Ming, ”Lens-prism correctors for Ritchey-Chretien and quasi Ritchey-Chretien foci”, Proceedings of SPIE Conference on Advanced Technology Optical Telescopes Ⅲ 628(1986), Ed. L.D. Barr, 479-485 

21.Su Ding-qiang, Cao Changxin , Liang Ming, ”Some new ideas of the optical system of large telescopes”, Proceedings of SPIE Conference on Advanced Technology Optical Telescopes Ⅲ 628(1986), Ed. L.D. Barr, 498-503 

22.羿美良、苏定强,“卡塞格林望远镜球面像场改正器像质的改善“,天文学报 27(1986), 80-84 

23.苏定强、 邵联贞,”两种新型多波段双折射滤光器”,天文学报 27(1986), 285-290 

24.苏定强,”关于双折射滤光器的一些新想法”, 天文学报 28(1987), 296-302 

25.Su Dingqiang, “Progress in astronomical optical instrumentation in China”, Vistas in Astronomy 31(1988), Ed. J.W. Hearnshaw and Zhang Erhe, 729-740 

26.Su Ding-qiang, Wang Ya-nan, and Yi Mei-liang, “ A configuration of a 3-meter multiple Schmidt telescope (MST)”, Proceedings of ESO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Telescopes and their Instrumentation, Ed. M.-H. lrich, 1988, 247-256 

 27.苏定强, ”Schmidt 和消色差Schmidt望远镜的研究”,天文学报 29(1988), 384-396 

28.苏定强,”非共轴双镜系统的彗差与红外摆动副镜的研究“,天文学报 30(1989), 106-116 

29.苏定强、周必方、俞新木,”中国2.16米望远镜的主光路系统”,中国科学A辑,1989年第11期,1187-1196 

 30.Wang Ya-nan and Su Ding-qiang, “Some new lens-prism correctors for prime focus”,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32(1990), 589-602 

31.Wang Shou-guan, Su Ding-qiang, “A new configuration for spectroscopic survey telescope”, Proceedings of ESO Conference on Progress in Telescope and Instrumentation Technologies, Ed. M.-H. Ulrich, 1992, 105-108 

32.苏定强、王绶琯,“一个新的光谱巡天望远镜方案”, 天文学报 34(1993),296-303 

33.苏定强,”正确测定望远镜光能集中度的方法”, 天文学报 35(1994),98-100 

34.Wang Shou-guan, Su Ding-qiang and Hu Qi-qian, “ Two telescope configurations for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Conference on Advanced Technology Optical Telescopes V 2199 (1994), Ed. L.M.Stepp, 341-351 

 35.Su Ding-qiang, Jiang Sheng-tao,Zou Wei-yao,Yang Shi-mo,Yang Shu-ying,Zhang Hai-ying and Zhu Qi-chao ,”Experiment system of thin- mirror active optics”,Proceedings of SPIE Conference on Advanced Technology Optical Telescopes V 2199 (1994), Ed.L.M. Stepp, 609-621 

 36.苏定强、王亚男、羿美良、王兰娟、周必方,“天文望远镜光学的研究”,自然科学进展 6(1996),257-267 

37.Shou-guan Wang, Ding-qiang Su, Yao-quan Chu, Xiangqun Cui and Ya-nan Wang, “Special configuration of a very large Schmidt telescope for extensive astronomical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 Applied Optics 35(1996), 5155-5161 

38.苏定强、王亚男, ”观测过程中较差大气折射引起的星像移动的计算和研究”,天体物理学报 17(1997),202-212 

39.苏定强、王亚男,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跟踪运动”,天体物理学报 17(1997),315-322 

40.Ding-qiang Su, Xiangqun Cui, Ya-nan Wang and Zhengqiu Yao,“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LAMOST) and its key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SPIE Conference on Advanced Technology Optical/IR Telescopes VI 3352(1998), Ed. L.M. Stepp, 76-90 

 41.苏定强,崔向群,”主动光学-新一代大望远镜的关键技术”,天文学进展 17(1999),1-14 

42.Xiangqun Cui, Ding-qiang Su, and Ya-nan Wang, “Progress in LAMOST optical system”, Proceedings of SPIE Conference on Optical Design, Materials, Fabrication, and Maintenance 4003 (2000), Ed. P. Dierickx, 347-354 

43.Ding-qiang Su, Wei-yao Zou, Zhen-chao Zhang, Yuan-gen Qu, Shu-ying Yang, Lan-Juan Wang, and Yong-mei Rao, “Experiment system of segmented-mirror active optics”, Proceedings of SPIE Conference on Optical Design, Materials, Fabrication, and Maintenance 4003 (2000), Ed. P. Dierickx, 417-425 

44.Ding-qiang Su, Xiangqun Cui, Ya-nan Wang, “Configurations for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 with spherical or aspherical primary mirror”, Proceedings of SPIE Conference on Telescope Structures, Enclosures, Controls, Assembly/Integration/Validation, and Commissioning 4004(2000), Ed. T.A. Sebring and T. Andersen., 340-349 

45.崔向群、苏定强、王绶琯,”一种新的光学/红外望远镜”, 天文学报 41(2000),219-224 

46.Ding-qiang Su, ”Triennial Report of Commission 9: Instrumentation and Techniques”, Transactions of IAU Vol.XXVA Reports on Astronomy 1999-2002, Ed. H. Rickman, 325-329 

47.Ding-Qiang Su, Xiang-Qun Cui, “Active Optics in LAMOST”,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4(2004), 1-9

获奖情况

1.1993年, “天文望远镜光学的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为第一获奖人. 

2. 1998年, “2.16米天文望远镜”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第一获奖人. 

3. 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次,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 1994年和1999年各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 均为第一获奖人. 

4. 1999年, 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讲授课程

曾担任 《广义相对论基础》、《宇宙学引论》等课程的教学

任职情况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任期2002-2006)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兼职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曾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9委员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主席

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业绩评价

        苏定强,天文学家,1936年6月15日生于上海。在上海肇光中学念初中时苏定强就酷爱化学、数学、物理,学习成绩优秀,初三时又开始对天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51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高机(后为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课余仍对天文充满爱好,并与一些小朋友共同制作望远镜观测天象。1955年苏定强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大学学习期间即已在《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并研制成我国第一架马克苏托夫望远镜。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曾先后与其他教师共同讲授过《天体物理方法》、《基础天文学》、《恒星天文学》等课程。1962年苏定强调至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现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工作至今。现任该中心研究员、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IAU)第9委员会(天文仪器与技术)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天文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苏定强1993年和1998年分别当选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国内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折轴系统和卡塞格林系统是大望远镜中两个重要的系统,传统的大望远镜这两个系统采用不同的副镜,转换系统时需要更换,不仅复杂,且往往会降低准直精度,使象质下降,有的还要花费不少时间,60年代中期苏定强提出了这两个系统共用同一个副镜的思想,并提出一系列新的折抽系统,其中加有一个中继镜的系统已在我国2.16米望远镜中采用,苏定强发现只要转换时适量平移副镜和采用篇球面的面形,这个折轴系统可同时消去球差和彗差,获得极佳的象质。著名天文光学家A. B. Meinel将此系统中的中继镜命名为SYZ(表示苏定强、俞新木、周必方)中继镜,并在他提出的4米、10米和15米大望远镜方案中采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VLT——世界最大的望远镜,也采用了共用副镜的思想和类似的折轴系统。改正器是大望镜中扩大视场改善象质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苏定强和俞新木设计的2.16米望远镜卡塞格林焦点改正器,象质显著超过了国外的同类设计,这项工作是70年代中期做的,著名天文光学家R.N.Wilson 在1996年出版的专著《Reflecting Telescope Optics》中仍称这个设计是同类中最好的,说它已成为这类改正器的一个经典。以上折轴系统和改正器都已实际研制成功,在2.16米望远镜的鉴定意见中这两项工作得到了最高的评价。苏定强同时是2.16米望远镜课题组副组长,对望远镜的总体方案和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提出过意见,并参与了决策。    

        1972年,苏定强和王亚男提出一个与传统光学设计不同的由象斑均方值和畸变组成的评价函数,并编制了光学系统优化程序,1980年苏定强和王兰娟又将此程序推广到非球面系统,这些程序广泛用于我国天文仪器的光学设计和天文光学研究中,优化结果凡可与国外比较的,都能与国外最好的结果相当,有的并优于他们。苏定强还从理论上对阻尼最小二乘法等优化算法做了深入的研究。 1986年,苏定强提出了透棱镜改正器,它能获得更好的象质,且能同时消去大气色散。苏定强先后与梁明、王亚男共同研究设计了多个这类改正器。Wilson在他的前述专著中以约三整页的篇幅介绍了这些工作。这类改正器已在一些大望远镜中应用。    

双折射滤光器是法国天文学家B.Lyot发明的重要的太阳观测仪器。1968年,苏定强领导的小组研制成了我国第一个双折射滤光器。苏定强导出了各级Lyot滤光器的能量积分公式。从数学上做出了可调Lyot滤光器透过能量守恒的证明。提出了两种新的多波段双折射滤光器。主动光学是国际上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用于校正望远镜重力变形和热变形的新技术。1986年,苏定强提出了应用主动光学产生按传统概念不能实现的面形变化的光学系统的新思想。1993年和1998年,苏定强领导的小组分别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簿镜面主动光学实验系统和我国第一个拼接镜面主动光学实验系统。     此外,苏定强和合作者在大望远镜光学系统、改正器、光学设计方法、光学系统优化、双折射滤光器和主动光学方面还完成过多项研究。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是已经国家计委立项、正在研中的大科学工程,口径4米,视场5°,总经费2.35亿元。建成后将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和最强有力的多目标光纤谱观测仪器。经过数年的合作研究,1994年王绶琯和苏定强共同提出了LAMOST方案,这是一架沿南北方向斜卧在地面上的特殊反射Schmidt望远镜,天体过中天前后0.75小时中进行观测,观测时仅MA(改正板) 和焦面(自转)作跟踪运动,对不同天区和同一天区在观测过程中,MA的面形需要改变,这点是应用主动光学来实现的。LAMOST是一架创新的大视场望远镜,技术上有很大的难度,目前,苏定强正在帮助总工程师崔向群为真正研制成这架望远镜而努力工作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