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简介
王守仁,1955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籍贯江苏苏州,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198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外国语学院院长等;现任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兼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史、当代英美小说和英语教育。1990年,英文学术专著Theatre of the Mind 由英国麦克米兰( Macmillan)出版公司出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主要著作有:《性别·种族·文化》、《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英国文学批评史》(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等。主编的义务教育初中和高中英语教科书在江苏全省及全国其他省市部分中学使用,学生人数累计达数千万。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有功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出版著作
《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004年修订。
《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英国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赛珍珠作品选集》(副主编),漓江出版社1998年。 《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古典部分》(主编),译林出版社,2000年。
《世界文学名著选读:现当代部分》(主编),译林出版社,2000年。
《新编美国文学史》1—4卷(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02年。
《雪林樵夫论中西——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家范存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小学版》(主编),译林出版社,2002年。
《阐释·比较·思考——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论集》(主编),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
《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译林出版社,2002年。
《20世纪外国文学史》1—5卷,译林出版社,2004年。(任全书副主编,负责英国文学;第二卷主编)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二十年文选:1988—2007》,译林出版社,2008年。
发表论文
《论哈代的史诗剧〈列王〉》,《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3期。
《从文学的整体性来认识文学的传统》,《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2期 。
《从文学史转移到文学作品》,《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第2期。
《论译者是创造者》,《中国翻译》1992年第3期。
《论锡德尼的〈为诗一辩〉》,《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
《论雪莱的“必然性”思想》,《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
《一个‘失败者’的困惑——论厄普代克小说〈兔子休息了〉》,《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走出过去的阴影——论莫里森的小说〈心爱的人〉》,《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
《论〈一个失落的女人〉中的双重视角》,《当代外国文学》1994年第2期。
《女性的呐喊》,《多种视角——文化及文学比较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爱的乐章——读托妮·莫里森的〈爵士乐〉》,《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第3期。
《谈翻译的忠实——读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第2期。
《汽车与美国五十年代小说》,《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第3期。
《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对梭罗的影响》,《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英语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和实践》,《高教研究与探索》1997年第4期。(1/2)
《谈20世纪的现实主义》,《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美国黑人百年历史画卷》,《书与人》,1999年第3期。
《谈英语专业口语课程的系统性》,《外语界》,1999年第3期。
《赛珍珠谈她的父母》,《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一部听得见的小说》,《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6卷。
《从排斥到融合——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乐园〉》,《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现代主义文学的空间观》,《译林》,2000年1期。(1/2)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研究》,《外语界》,2000年第2期。(1/2)
《新编美国文学史·总序》,《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2/2)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译林》,2000年6期。(《新华文摘》,2001年4期。)(1/2)
《赋予生存美的形式——论马修·阿诺德的戏剧片断体诗》,《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4期。
《加强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2期。
《准确 得体 提高 深化》,《外语界》2001年2期。
《20世纪英国小说走向》,《译林》,2001年3期。(1/2)
《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4期。
《乔伊斯》,《欧洲文学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
《谈谈英语同义词的辨析》,《双语词典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关于英语教育的思考》,《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8日。
《美国黑人的双重自我》,《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6期。(1/2)
《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4期。
《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外语教学》,2002年2期。
《论格雷夫斯的小说和诗歌创作》,《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3期。(1/2)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育》,《外语研究》,2002年5期。(1/2)
《走进莎剧中的历史人物》,《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25日。
《范存忠先生对英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贡献》,《雪林樵夫论中西——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家范存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英语》,《英语门槛有多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外国文学研究呼唤创新》,《文艺报》2002年12月3日。 《网络技术与英语专业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6期。(1/2)
《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1/2)
《谈后现代主义小说》,《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想象 纪实 批评——解读V. S. 奈保尔的“写作之旅”》,《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1/2)
《布鲁克纳构建单身知识女性的世界——论布鲁克纳的小说创作》,《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1/2)
《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
《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1/2)
《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的构建》,《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新编美国文学史>简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四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英国文学名家导读丛书”·总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导读》,《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1期。(1/3)
《历史与想象的结合——莫拉莱斯的英语小说创作》,《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继续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7期。
《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界》,2006年第5期
《回忆 理解 想象 知识——论美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中国外语》,2008年第1期
《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外语界》,2008年第3期
获奖情况
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
1991年《19世纪英国诗剧研究》获江苏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1997年“英语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和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8年获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被确定为江苏省“333”工程首批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3年被确定为第二批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2000年“英语泛读”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
2002年“英语口语”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
2002年《性别&S226;种族&S226;文化》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3年获江苏省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3年《新编美国文学史》获江苏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英国文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2004年“20世纪外国文学”获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多媒体课件二等奖
2005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6年《新编美国文学史》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研项目
1.国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项目 “托妮·莫里森与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1996-1999)
2.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新编美国文学史”(1996-2001)
3.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英语语言文学素材库”(2002-2003)
荣誉称号
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
新闻报导
王守仁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Orbis Litterarum主持现实主义研究专辑
王守仁教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和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3项
外国语学院“知名教授进团支部”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联合党团日活动